比特币:总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数字黄金收益率远胜黄金

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5-11-05 3 0

比特币:总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数字黄金收益率远胜黄金

内容摘要

2008年10月,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白皮书《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2009年1月,中本聪挖出了比特币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正式上线第一个版本的Bitcoin软件,把论文里的P2P设计落地。

比特币的出现是技术必然性与经济紧迫性的产物。技术上,它整合了电子货币、密码朋克、P2P网络的精华,解决了中心化与抗关停的矛盾;经济上,它回应了2008年危机后民众对法定货币信任崩塌的现实需求。中本聪的天才之处在于将技术理想与社会痛点精准结合,创造出既具革命性又能落地的电子现金系统。尽管其匿名性和监管不确定性仍存争议,但比特币的诞生无疑开启了人类货币史上的新篇章。

全世界的底层共同语言是数学,比特币使用数学语言和代码创造了一种不依赖任何中央权威的、全球性的、抗审查的数字价值存储和传输方式,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任何国家和个人无法控制这个系统,使得其具备了和黄金类似的属性,具备了被全世界广泛认可的前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基于数学的货币体系比基于人的货币体系更可靠,这是一种从“信任人”到“信任数学”的范式转移。全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信仰、制度分歧极大,各国的激烈冲突和纷争从未停止,根本无法通过一个中心化的系统进行统一规范,可以推断一个被所有人承认的“世界货币”一定是去中心化的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元也不具备这样的前提。比特币的崛起,恰恰是因为它找到了一种超越人类分歧,用绝对理性构建共识的新方法。目前比特币由于价格高度波动,短期内难以承担稳定的支付手段职能,其角色主要承担投资和价值存储功能。

各国政府均无法关停比特币,核心在于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网络。没有中心服务器,账本分布在全球成千上万台节点上,任何单一国家或机构都无法控制或删除数据;交易通过工作量证明(PoW)共识机制确认,篡改需要超过全网算力的一半,几乎不可能;即使封锁部分节点,用户仍能通过其他节点或工具继续接入,因此它更像互联网的“价值层”,只能监管使用环节,无法整体关闭。

比特币的运行依赖“发币(挖矿)”与“交易”两大核心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整合,形成自循环系统。比特币的总供应量上限是2,100万枚,不会无限印钱。比特币发币主要通过区块奖励进行,奖励每隔大约4年就会减半一次,发币速度不断降低。比如从最初的50枚减到25枚、12.5枚、6.25枚,现在是3.125枚,以后发行量还会继续减,直到接近零。“减半机制”有效控制通胀,让比特币越来越稀缺。这样设计让比特币像黄金一样,通过“挖掘”慢慢产出,而不是像纸币那样随意印刷。

展开全文

为防止电子货币中常见的“双重支付”欺诈情况,比特币又采取了全网“公示+确认”的方式,每一个比特币交易节点都可以检查确认的这个交易的真实性,并返回信息。根据网络原理,被交易人收到6个以上的随机确认,即可认定该交易真实有效。只要有矿工存在,比特币的网络就能持续运行下去,矿工是推动网络运行的基础。从比特币网络运行的角度来看,比特币矿工全部退出的可能性极低,甚至接近于零,这保证了比特币网络的永续运行。

比特币的核心特征包括:技术提供货币信用,无需国家背书;去中心化与非国家化,无央行管控;全民、全程、全权参与,无准入门槛;自由开户,账户资源无限可得;匿名支付,交易不关联真实身份;不受剥夺、不被冻结,私钥即所有权;跨国支付简单易行,无国界限制;技术和交易数据公开透明;总量固定,每四年发行量减半;亿分之一可分,解决流动性不足。

比特币价格从2009年“无价格”,到2014年的1.4万美金,到2021年的4.6万美金,再到2024年突破10万美金,长期呈上涨趋势,但短期波动剧烈。2025年8月,比特币的市值达到2.46万亿美元,成功超越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成为全球市值排名第五的资产。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球黄金总市值约为22.7万亿美元。比特币在短短十余年间,市值达到黄金的10%,这一速度在金融史上堪称罕见。截至2025年9月9日,比特币单价约为11.3万美元。

比特币的地位几乎无法被取代。比特币作为2009年诞生的首个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具有无可复制的先发优势和网络效应,这使得“比特币之后,再无比特币”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成立。比特币不是简单的技术产品,而是通过全球共识构建的“数字黄金”其稀缺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主张,被取代的可能性极小。

量子计算很难对比特币构成威胁。量子计算理论上能攻击比特币,但当前技术水平无法达到,其威胁微乎其微。比特币最强的防御不是其当前的密码学,而是其社会层和治理层。其强大的网络效应和协调能力使其能够在面临生存威胁时进行必要的升级。取代比特币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快的计算机,而是需要颠覆整个由个人、矿工、开发者、投资者和经济激励组成的去中心化网络。

比特币“去中心化、跨境流动”特性使其成为全球监管难题。俄罗斯、泰国、玻利维亚、孟加拉等认为比特币“助长犯罪、冲击法定货币”;中国和印度未明确禁止个人交易,但明确限制金融机构参与,防止风险传导至传统金融;美国、欧盟、新加坡、日本认为比特币“有创新价值”,通过发牌照、定规则,让其在监管下运行。2021年起,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批准比特币金融产品,尤其美国在2024年批准比特币现货ETF,比特币的热度进入一个新高潮。

比特币价格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需求推动:(1)通胀对冲和价值存储。许多人购买比特币是因为它被视为“数字黄金”,一种不受政府或央行操控的稀缺资产,能对冲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并且比特币的稀缺性、便携性、安全性、流动性、投资门槛、透明性、增值速度均超越黄金。(2)投资和投机需求。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过去15年比特币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60%,远超股票或黄金;从短期投机的角度,比特币的吸引力远超其他资产。加密市场的交易工具远胜传统股票,尤其对小资金的散户吸引力巨大,而且比特币不受监管的特点带来了投机获利空间。(3)支付与跨境转账。比特币能够提供传统金融系统(如SWIFT或银行汇款)难以匹敌的速度、成本效益和全球可及性,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和汇款依赖地区增长强劲。(4)风险对冲工具。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比特币带来了发展的空间。比特币化身为现有经济制度、金融秩序和世界货币规则的挑战者和代替者,形成了一旦发生金融危机,比特币应声而涨的传统。(5)非法活动。比特币在洗钱、藏匿财产、规避外汇管制、暗网交易、敲诈等领域确实存在需求,但随着合规收紧、链上可追踪性增强,其犯罪用途占比已经很小。

除了需求推动,其他影响价格因素包括:

(1)监管政策。监管政策的变化对比其他因素更直接且剧烈地影响比特币的价格,因为比特币作为去中心化资产高度依赖于全球监管环境,其价格往往通过市场情绪、流动性变化和机构参与度快速反应。2017年中国禁止ICO后,比特币价格从约5,000美元暴跌至3,000美元左右,跌幅达40%;自2025 年以来,美国通过行政令明确拥抱数字资产,如设立战略比特币储备和推动监管法案,如 GENIUS Act、CLARITY Act 等,以及 SEC 放宽ETF创建机制,共同刺激比特币价格突破12万美元入历史新高。未来全球监管对比特币的态度大概率会越来越支持,因为各大法域正从早期的不确定性与“一刀切式禁止”,转向清晰、结构化的规则框架。

(2)宏观经济。宏观经济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利率政策、美元强弱与通胀预期上。当全球流动性宽松时,风险资产普遍受益,比特币表现尤为敏感。未来美元货币政策预计将持续降息而非紧缩,主要因为2025年美国经济数据显示增长放缓、通胀趋稳和就业市场疲软,美联储需通过宽松措施刺激经济避免衰退。

(3)全球共识。比特币的发展速度,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和采用。2013年仅约30~130万人使用比特币钱包,根据CoinLedger数据,2024年全球约有5.62 亿人持有加密货币,而持有比特币的用户估计有1.06亿,约占世界人口1.29%。而根据River研究报告2025年3月报告,全球3.4亿人持有比特币,占世界人口的4%。根据新加坡Triple-A发布的报告,截至2024年全球加密货币平均使用率为6.8%,用户规模突破5.6亿大关,较2023年的4.2亿用户增长33%。CoinLedger预测到2030年,全球比特币用户可能达到11亿,约占10%的世界人口。

(4)市场情绪。比特币的价格高度受市场情绪驱动,因为它缺乏现金流等传统估值锚,投资者预期与情绪往往成为短期价格的影响因素。

(5)挖矿成本。比特币挖矿成本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给侧机制上,作为一种间接的下限支撑因素,因为挖矿是比特币新供应的唯一来源。根据公开资料,2025年美国平均挖矿成本超过10万美金/枚 BTC,而电价最低的国家(如科威特、伊朗)可能在2万美金左右。

免责声明: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作者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如相关内容引发争议,请联系后台处理

更多精彩详见公众号“凌创觉远”

评论